熟知文言文
同学们经常会问:“老师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?”因为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,是“源”;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,是“流”。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,并不是两种语言。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。所以,学习文言文,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,提高语文水平。
我们知道,文言文是古人在记录或作文时使用的书面语言。我们古人很聪明,他们平常说话用白话说,而却用文言文来记录文字。这就给我们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否则如果在当时他们记录的是当时的白话,估计我们现在都看不懂了。因为白话是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,再加上方言土语,几千年的白话肯定我们现在已经听不懂了,记录下来,我们岂不成了白丁。而文言文的变化很少,哪怕再传承几千年,只要学会文言文,你就能看懂每个朝代的文章。所以,老祖宗是很聪明的。当然,这种聪明也是被逼出来的。我们知道,汉朝之前我们是没有纸的,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,更没纸了,记录文字必须写在或刻在竹简、木简上,高档一些写在绢上,丝织品上。前者,太重,一卷竹简书,还不如我们半张A4纸写的字多呢,但得有三本书重。所以,秦始皇当年批阅奏章,都不论卷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有这样的文字:“天下之事,无大小皆决于上。上至以衡石量书,日夜有呈,不中呈不得休息。”说秦始皇专权独断,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,甚至用“衡石”计算处理的文书,每天有明确的定额,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。一“石”多少斤呢?唐代学者裴骃在《史记集解》的解释是:“石,百二十斤。”折合现在的六十斤。说秦始皇每天看六十斤的奏章。所以,用竹简记录文字,又笨又重储存的文字又少。那后者呢?用绢、丝织品如何?贵啊!老百姓砍根柱子伐棵树做竹简木简没什么成本。可要用绢、丝,哪用的起?所以,考虑经济因素,古人不得不精简书面文字的文字数量,删去不必要的修饰语言和背景描述。于是,逼着我们老祖使用简练的文言文。
文言文并非没有乐趣,起码学好了可以在很多电视剧中挑毛病,不亦乐乎?
学习文言文就是了解古人思想、思维方式的过程,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,同时也是了解古汉语的过程,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除了在语音文字符号上的差别,语法上也有很大区别,这些区别很多时候与古人的思想、思维方式还有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例如:“你很好啊”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是完全相反的。这种情况在文言文里也是经常出现。比如“大宰知我乎”,有的人翻译为“太宰了解我么?”,有的则翻译为“哎呀,太宰真是了解我啊!”我们已经不知道当时到底是什么语境,而古人是什么想法了。
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,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,学习文言文,阅读古文能使人切实接触感染到中国的气质。
另外,古诗文中也埋藏了巨大的信息量,这对我们了解历史也有很大的帮助。很多古诗或古文的背后都很可能会有一个故事。
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,”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,多思考,其实文言文并没有那么难。(郭建华)